科普 | 警惕胃癌早期信号,守护胃部健康

来源:发布时间:2025-08-15 作者:点击:

在日常生活中,胃部不适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家常便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很有可能是胃癌等严重疾病的预警信号。

胃癌的发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体检异常是身体的“求救信号”。重视胃镜筛查、及时干预癌前病变,才能筑牢胃部健康防线,将胃癌风险降到最低。

图片

Q1

什么是胃癌?

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常发于胃窦部,其次是胃底贲门部。其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长期食用腌制或烟熏食品、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症状隐匿,可能仅表现为上腹不适、食欲减退,进展后可出现呕血、黑便、体重骤降,早期诊断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Q2

胃癌的病因有哪些?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明确的致癌因素,这种细菌会像“腐蚀剂”一样破坏胃黏膜屏障,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胃癌的I类致癌物,可以理解为胃癌的“头号危险分子”。

2.胃部慢性疾病

胃黏膜长期受到损伤是重要基础。原本就存在的慢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以及更严重的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异型增生等病变;当这些受损的胃黏膜遇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不健康饮食或恶劣环境刺激时,就像在伤口上撒盐,会加速病变向胃癌发展。

3.有家族史

约10%的胃癌与遗传密切相关。如果家族中有胃癌病史,就像身体里带着“警示灯”,患癌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出2-3倍。特别是直系亲属患胃癌的情况更要提高警惕。

4.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高盐饮食,盐分损伤胃黏膜,削弱其保护功能,让致癌物更易侵袭。还有热衷烫食,超 65°C易烫伤黏膜,反复烫伤修复中,细胞恶变几率大增,诱发胃癌。


图片


Q3

有什么临床表现?

(一)早期胃癌症状

少数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反酸、嗳气等非特异性的上消化道症状,胃窦癌常出现类似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按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常规治疗,症状可暂时缓解,易被忽视。

(二)进展期胃癌症状

1.既往无胃病史。但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腹不适或疼痛;或既往有胃溃疡病史,近期上腹痛频率增多,程度加重。

2.上腹部饱胀感常为老年人进展期胃癌最早期症状,有时伴有嗳气、反酸、呕吐等不适。若癌灶位于贲门,可感到进食不通畅;若癌灶位于幽门,出现梗阻时,患者可呕吐出腐败的隔夜食物。

3.不明原因出现的食欲减退、消瘦和乏力,有患者因消瘦而就医。

4.不明原因出现的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

(三)终末期胃癌症状

1.常明显消瘦、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恶病质症状。

2.多有明显上腹持续疼痛,癌灶溃疡、侵犯神经或骨膜引起疼痛。

3.可能大量呕血、黑便等,胃穿孔、胃梗阻致恶心呕吐或吞咽困难或上腹饱胀加剧。

4.腹部包块或左锁骨上可触及较多较大的质硬不活动的融合成块的转移淋巴结。

5.有癌细胞转移的淋巴结增大融合压迫大血管致肢体水肿、心包积液;胸腹腔转移致胸腹水,难以消除的过多腹水致腹膨胀。

6.因广泛转移累及多脏器,正常组织受压丧失功能,大量癌细胞生长抢夺营养资源,使正常组织器官难以逆转的恶性营养不良,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Q4

体检中筛查胃癌的核心指标是什么?

1.胃镜检查:直接观察胃黏膜,发现溃疡、息肉、糜烂等异常并取活检。

2.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糖类抗原CA72-4升高,需警惕胃部恶性病变。

3.幽门螺杆菌检测:尿素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阳性,提示感染,是胃癌重要危险因素。

4.胃功能指标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胃泌素-17异常,提示胃黏膜萎缩或功能减退。


Q5

有哪些预防措施?

 1.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病)40岁起每1-2年做胃镜;普通人群50岁起每2-3年筛查一次。

2.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及时规范治疗,降低黏膜损伤风险。

3.健康饮食:减少腌制、烟熏、油炸食品,少吃剩菜,多吃新鲜蔬果及全谷物。

4.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胃黏膜的长期刺激。

5.控制慢性胃病:积极治疗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定期复查防止进展。


图片



声明|图源网络,如侵删